admin 發表於 2024-5-26 18:07:13

「奔流專稿」寄我归心過洞庭:台灣楹联的中華情

1662年2月1日,荷兰驻台灣兵官代表正式具名,向民族英雄郑樂成降服佩服。寫满殖民羞辱的《热兰遮城日記》記到這一天暗淡停笔。

1895年,甲午战败,當台澎诸岛要割讓日本的動静傳来時,去官返乡的台灣诗人丘逢甲咬指寫下“誓不平倭”的血书,和乡民們一块兒自觉抗击。他們的精力坐標,恰是两百多年前誓保中原國土的郑樂成。

為鼓動士气,丘逢甲在教員台灣巡抚唐景崧題郑樂成祠堂旧联的根本上,改寫了一副新联對外颁布發表:“由秀才封王,主持半壁旧國土,為全國念书人顿生色彩;驱外夷出境,自辟千秋新世界,愿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。”郑樂成從一個秀才,到万人敬佩的延平郡王,苦苦撑起半壁河山,天然為念书人增得色彩;尔後来驱荷保台,更是鼓動着無数國人胸怀。丘逢甲此時改寫這副春联,恰是借題阐扬,實為爱國抗倭之宣言书,至今读来還讓人心潮彭湃。

在台灣,人人崇拜的中原英雄,近有郑樂成,遠則關云长。宝岛各地都建有關庙,也經常可以或许见到有着“承平白叟”之称的草书大師于右任題寫的一副春联:“忠义二字,连合了中華後代;年龄一书,代表着民族精力”。千百年来,不管何地,承認關羽“忠义”的人,都有着稠密的家國大义。故而于右任昔時此联一寫後,就敏捷傳開,在台灣多地的關庙,在于右任故乡西岳脚下的關庙,在關羽故乡運城的解州關庙,甚至马来西亚等地的海外關庙,現在都挂有這副春联,是由于這两行文字直击人心,讓無数中華後代為之共识。

忠义二字,一向印烙在于右任心底。一辈子心系“全國承平”的他,老年末年之際,曾為蒋經國坦诚书赠一联:“计利當计全國利;求名應求万世君綺評價,名。”乃是對蒋經國晓以“全國”“万世”之理,但愿他能成绩功在民族的“万世之名”。這副联语,犹如他那廣為傳播的《望大陸》同样,丰裕着稠密的家國情怀。20世纪80年月,廖男性持久藥推薦,承志師长教師曾在致蒋經國的信中援用此联,再度開诚布公,劝小蒋師长教師以大义為重。

1964年11月10日,于右任怀着未竟的民族大义寿终正寝,按照他“葬我于高山之上兮,望我大陸”的遗言,被埋葬在台北最高的阳明山,墓園依冬風,向故土。台灣联家张维翰就此撰有一联:“西北望神州,万里波澜接瀛海;东南留胜迹,千秋好汉壮山丘”。联文恰是從他《望大陸》的诗意而来,纵那万里瀛海,隔不竭巴望神州的乡愁。

港台聞名作家梁羽生读過此联後感伤說,“台灣與大陸距離一水,却一分為二;大陸與台灣旦夕相望,却不克不及團圆,只有那万里波澜,恍如是在倾吐着無尽的忖量。”梁羽生觉得,恰是在如许的情境下,一名好汉勇于吐出“不時望大陸”的心声,“虽然他未能看到回归大陸的那一天,但他的遗志弘愿却為這里的山山川水增加了光泽。”

于右任還曾為台北指南宫书寫過一联,联文的作者是他的老友、湖南湘潭籍有台灣才子之誉的张龄。指南宫供奉着玄門聞名仙人吕洞宾,和他有關的骑鹤洞庭湖、醉饮岳阳楼的神话故事更是妇孺皆知,张龄把這些细节融入联中,寫下“骑鹤定重来,與君极目穷沧海;登楼如更醉,寄積木玩具,我归心過洞庭”的楹联。

因指南宫在“沧海”之上的宝岛台灣,故联中說吕洞宾若能骑鹤再来,可邀他一块兒极目沧海,同登胜地,也像昔時吕纯阳三醉岳阳楼同样逍遥欲仙。說到這里,满纸是故乡故事,天然勾起這個湖南人的乡思,“寄我归心過洞庭”,乃是借仙人之语,發人生遭際。值得咀嚼的是末端“穷”“寄”二字,穷是尽归眼底之意,寄是各式迫切之心。张龄之“寄我归心”,亦如于右任之“望我大陸”。

在指南宫一處墙壁上,有人曾以另外一個和吕洞宾有關的“邯郸之梦”的故事,寫下一句诗:“我如借得邯郸枕,不梦封侯梦故里”,是說我要能获得好梦成真的“邯郸枕”,其實不奇怪甚麼荣華繁華,只想去再看看那讓我魂牵梦绕的故里,哪怕是一顿黄粱饭,哪怕再多看一眼!其思乡之切,讓人常常读之潸然。

1981年,台灣同胞马璧回归大陸假寓,故乡當局和人民由衷接待。1985年马師长教師去世,其湘中好友、聞名诗人田翠竹挽联曰:“效管鲍遂早論交,五十年悲歡離合,旧情不改;客台澎而思報國,三万里回归奔波,此志常新”,旅居台澎之思,人皆恻隐;瞻仰返来之志,人共往之。

“九二共鸣”後,两岸来往更加紧密親密。某次,在赏识西北大漠出生的民族舞剧《丝路花雨》後,台胞李淑源十分冲動地寫下一副對联:“零料夜巧裁,從教丝路飘花雨;倩妆春妙制,試向云途舞霓裳”,由對舞剧之歌颂,表露出一個遊子對故土的無穷牵恋,讓人想起《讴歌故國》那句認识的旋律:“宽阔標致的地皮,是咱們親爱的故乡”。

那一弯极目可穷的“浅浅的海峡”,隔不竭古今乡愁。“九二共鸣”後,有诗人有感两岸将来,寫了一副春联盼宝岛早日回归:“琼岛春景,阿里鬆涛,共床前明月;碧潭秋影,岱宗云海,皆禹後神州。”琼岛在北京北海,阿里山即台灣胜景,意味意义不問可知,两地同春,共仰床前一轮明月,岂不“垂頭思故里”?碧潭,亦是台灣胜迹,聞名诗人余光中有一首同題之诗,恰是借此诗来表達浓浓乡愁。不管台灣的碧潭,仍是大陸的泰山,故國大好國土,自豪禹勘定九州以後早已便十全十美,几千年来,到處皆神州大地,人人俱炎黄子孙。

回溯到清光绪十五年(1889年),台北至基隆铁路在轰鸣的汽笛声中開通,實現了台灣人民初次通乘铁路的欲望。通車仪式上,在其關頭节點狮球岭地道,晚清爱國名臣、台灣巡抚刘铭傳怅然題寫一联:“十五年生面独開,羽毂飚轮,從此康庄通海屿;三百丈岩腰新辟,云梯石栈,竟然人力胜天工”,以极新面孔书寫民族骄傲之感。

通車利民瘼,人力胜天工,自古谓“事在報酬”。在比年颁布的《國度综合立體交通網计劃纲领》中,早已计劃福州至台北的高铁支线扶植。民間有感而發,一首《2035去台灣》朗朗上口,走红收集,“坐上那動車去台灣,就在那2035年,去看看那情歌阿里山,另有那奇异的日月潭。”固然,另有刘铭傳題联的狮球岭,张龄寄以归心的指南宫,和于右任凝視大陸的阳明山……

曾将台灣再次劃归故國同一邦畿的康熙大帝,也有怀想郑樂成一联:“四镇多他心,两岛屯師,敢向东南争半壁;诸王無寸土,一隅抗志,方知海外有孤忠。”2022年夏秋之際南崁通水管,的台海場面地步备受存眷,不管是何地、何人,皆须知“民意不成违,玩火必自焚”。

转瞬就要到本年的中秋,台灣人喜好一家人围坐吃“博饼”的节日。突然想起一副集句联:“愿得此身长報國;每逢佳节倍思親”,恰為本日今時之注脚。
頁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「奔流專稿」寄我归心過洞庭:台灣楹联的中華情